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post in /www/wwwroot/www.123er.com/usr/themes/default/functions.php on line 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result in /www/wwwroot/www.123er.com/usr/themes/default/functions.php on line 5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text" in /www/wwwroot/www.123er.com/usr/themes/default/functions.php on line 15
为什么后面朝代皇帝是谥号字数越来越多?分别用谥号庙号年号称呼? - 日常生活感悟和心得体会
mdo 日常生活感悟和心得体会

就跟形容词升级在语言学上的变化一样,好比以前美女是形容漂亮美女的女人,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对女性路人打招呼的称呼。

刘邦的谥号就是“高皇帝”。“高”表示功德卓著、地位崇高。

而最后一位实权皇帝咸丰的谥号是“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翻译就是:

  • 协天翊运:辅佐上天,运筹帷幄。
  • 执中垂谟:持守中道,垂范圣谟。
  • 懋德振武:德行昌盛,振奋武功。
  • 圣孝渊恭:圣德孝顺,深沉恭谨。
  • 端仁宽敏:端正仁爱,宽厚敏捷。
  • 庄俭显皇帝:庄重俭朴,显赫的皇帝。

语言学上大致有三种情况:

  1. 语义演变/漂移(semantic shift):是指词语意义的改变过程,不管是变得更强、更弱或是改变方向。
  2. 语义弱化(semantic weakening):指词语的原本强烈或特定的含义变得更加宽泛或轻微。
  3. 语义扩展(semantic broadening):指词语的意义变得更为宽泛,涵盖了更多的用法或指代对象。

对应起来,谥号的变化好像都不太符合,大致是从刘邦到奕詝的谥号变化更像是“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后面朝代皇帝的谥号更注重华丽、形式化,但是高这种字不太敢用,只能堆叠褒义新词了。

唐朝开始给谥号加字,宋朝开始堆叠谥号。除刘邦之外,简要看看谥号高皇帝另外五位:

  • 前秦太宗高皇帝苻登(343-394,386年登基,苻坚族孙,又是太宗又是高皇帝名不副实,实际上是末代帝王)
  • 南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427-482,479年登基,短短24年国祚有7位皇帝登基)
  • 南唐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李昪(888-943,没有登基,后主李煜的爷爷,也是短命王朝,经历唐朝开始加字)
  • 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1328-1398,1368年登基,经历宋朝开始堆叠)
  • 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努尔哈赤(1559-1626,未登基,后世追谥)

这样又涉及了另一个问题,现代皇帝分别用谥号庙号年号称呼。

因为前期如汉朝,庙号金贵,而谥号是孝+单字,所以直接可以用谥号称呼,比如没有庙号的汉景帝。

到唐朝之后,它一边批发庙号,一边给谥号加字,就开始放弃用谥号称呼,改用庙号。

到明朝之后,皇帝开始流行一帝一元,不爱改年号了,所以多了以年号称呼皇帝的办法,就慢慢不说谥号庙号来称呼了,毕竟少个字。

但是明朝刚起头,而且特殊事件多,所以有点混搭。从明惠宗朱允炆起,就大多只说年号建文。

明英宗叫门天子两度登基两个年号,就和庙号绑定了,既不正统也不天顺。还有明武宗,很少说年号正德。

而嘉靖则与年号深度绑定了,一般都不知道明世宗,更别提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最后,每位太祖太宗都是特殊的存在,而刘邦则是特殊中的特殊,庙号汉太祖,谥号高皇帝,而常用的称谓则是“汉高祖”,不知司马迁出于什么想法写的,虽然不符合后世规范,但是却已经固定成了特例中的特例。


留言评论(经审核后显示)

请输入15+54的计算结果:

公告

网站临时调试中,bug有点多,如果出现访问请24小时后重试。